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.87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增6600亿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.99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5.12万亿元。

按照历史数据推算,7月,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.16万亿元,同比多增3893亿元,连续8个月同比多增。

7月末,人民币贷款余额268.51万亿元,同比增长6.9%,较上年同期增速有所放缓。分析人士认为,透支效应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、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导致7月信贷表现偏弱的主要原因。他们强调,对单月信贷数据无需过度解读,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.9%,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,反映了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。

业内人士指出,6月时值季末、年中时点,是银行业考核的重要节点,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业绩考核压力下,倾向于将半年末前后的信贷投放前置到6月完成,从而对7月贷款读数带来一定扰动。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分析称,如果将6月和7月的贷款数据合并起来看,月均新增贷款约1.1万亿元,与去年同期的1.2万亿元基本持平。这表明在平滑掉透支效应后,近两个月信贷同比表现仍较为平稳,对单月数据波动无需过度解读。

其次是隐债置换因素。分析人士称,7月新增社融1.16万亿元,同比多增3893亿元,主要是受到政府债券融资的支撑。由此推测,7月隐债置换规模可能仍然较大,这也是当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不佳的一个原因。

业内人士强调,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,应当更多关注社会融资规模、广义货币(M2)等指标,后者能够更加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7月,在政府债券融资支持下,新增社融保持同比多增势头,狭义货币(M1)、M2增速都有所加快,这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,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
央行数据显示,截至7月末,M1同比增长5.6%,增速比上月加快1.0个百分点,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.8%,增速比上月加快0.5个百分点;社融存量规模431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9.0%,比上月加快0.1个百分点。

分析人士指出,近期M1增速显著加快,7月M1同比增速创29个月新高,体现资金活化程度的提升,这表明当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、消费活跃度有所改善。

“我们预计在透支效应等短期扰动因素减退后,8月新增信贷将恢复正值,新增社融还会处于较高水平,在M2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,M1增速将继续加快。”王青说。

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也对界面新闻表示,7月信贷具有较为明显的短期性与阶段性特征,不应过度悲观。8月新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居民信贷成本,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信贷需求。

经过2018年以来多次降息,贷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,今年以来又进一步有所下行,7月份利率低位运行,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.2%,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.1%,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。

央行此前多次表态,通过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,降低银行负债成本,能够进一步拓宽降息空间。在前期一系列利率工作成效的支撑下,上半年央行在调降所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同时,又再次下调政策利率至1.4%的低位,体现了货币政策稳经济的决心。

据多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反映,过去贷款利率最高达到6.5%左右,现在只有过去的一半,这对企业盈亏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同时,融资成本下降对提振预期、扩大需求也有积极作用。一家东部省份科技企业表示,这些年一直想更新设备提升产能,但因资金成本压力未有行动,银行对其给予2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之后,该企业立即申请贷款用于启动新生产线,支持更好开拓市场。